close

【各地風采】安徽:江淮揚帆風正勁[2012

黨的十六大以來,江淮大地的深刻變化有目共睹:10年中,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由2002年的3519.7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5110.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2.7%,翻瞭一番半;10年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6032元增加到2011年的1860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118元增加到6232元。

而今後5年,江淮大地正醞釀一個更耀台中坐月子中心價格眼的嬗變。

安徽省委書記張寶順在中國共產黨安徽省第九次代表大會上表示:“我們的奮鬥目標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努力打造加速崛起的經濟強省、充滿活力的文化強省、宜居宜業的生態強省,加快建設美好安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安徽省省長李斌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公佈的安徽開局之年成績單,印證瞭在邁向“三個強省”的道路上,安徽人民留下的堅實足印。

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快。積極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完成企業技改投資2946.9億元,增長41.8%。發揮自主創新的驅動作用,鞏固擴大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和國傢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建設成果,試驗區獲準開展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44傢,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傢級創新型企業總數分別居中部首位和全國前列。

著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縣域經濟發展提速。皖江示范區承接產業轉移規模擴大、質量提高,2900多個大項目落戶示范區。擴權強縣和擴權強鎮工作穩步推進,34個縣(市、區)財政收入超過10億元,其中14個縣(市、區)突破20億元,縣域經濟呈現競相發展的可喜局面。

著力深化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動力和活力進一步增強。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省屬企業間的聯合重組邁出新步伐。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啟動非時政類報刊轉企改制,省及全部省轄市被評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地區”。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民基本醫保制度基本形成,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藥品零差率銷售實現全覆蓋。啟動省直管縣體制試點,推進鄉鎮機構改革,深化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試點。

著力保障改善民生,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五大保險均超額完成全年任務,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試點縣(市、區)達到67個。財政支出進一步向民生傾斜,其中33項民生工程投入468億元,比上年增加123億元。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42.9萬套,基本建成20.5萬套。實施4l項免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95%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現標準化建設。

建設“三個強省”,安徽省的決策者提供的路徑是:立足省情,努力走出新路,實現穩中求進、好中求快,不斷把科學發展引向深入。

更加突出改革開放,走出中部地區科學承接、跨越崛起的新路子。安徽省將更加自覺、更加主動深化改革,努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突破,為科學發展營造良好體制環境。

更加突出創新驅動,走出資源型產業大省結構優化、轉型升級的新路子。堅持把自主創新作為結構調整的中心環節,全面提升產業素質和核心競爭力。

更加突出統籌發展,走出農業大省城鄉一體、區域聯動的新路子。以行政區劃調整為契機,優化中心城市戰略佈局,促進合肥經濟圈和皖江城市帶聚合發展,推動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范區建設,加快皖北振興步伐,加大對大別山區等片區的扶貧開發力度。

更加突出人才優先,走出人口大省素質提升、科教興皖的新路子。安徽省將繼續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大力發展更加均衡的基礎教育、更具特色的職業教育和更高質量的高等教育。

更加突出富民導向,走出發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諧發展的新路子。安徽省將全面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規劃,突出抓好就業提升、創業富民、民生普惠、財富增值“四大工程”。

一個經濟繁榮、生態良好、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正向我們走來!

黨的十六大以來,江淮大地的深刻變化有目共睹:10年中,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由2002年的3519.7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5110.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2.7%,翻瞭一番半;10年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6032元增加到2011年的1860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118元增加到6232元。

而今後5年,江淮大地正醞釀一個更耀眼的嬗變。

安徽省委書記張寶順在中國共產黨安徽省第九次代表大會上表示:“我們的奮鬥目標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努力打造加速崛起的經濟強省、充滿活力的文化強省、宜居宜業的生態強省,加快建設美好安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安徽省省長李斌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公佈的安徽開局之年成績單,印證瞭在邁向“三個強省”的道路上,安徽人民留下的堅實足印。

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快。積極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完成企業技改投資2946.9億元,增長41.8%。發揮自主創新的驅動作用,鞏固擴大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和國傢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建設成果,試驗區獲準開展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44傢,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傢級創新型企業總數分別居中部首位和全國前列。

著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縣域經濟發展提速。皖江示范區承接產業轉移規模擴大、質量提高,2900多個大項目落戶示范區。擴權強縣和擴權強鎮工作穩步推進,34個縣(市、區)財政收入超過10億元,其中14個縣(市、區)突破20億元,縣域經濟呈現競相發展的可喜局面。

著力深化改革開台中月子中心推薦放,經濟社會發展動力和活力進一步增強。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省屬企業間的聯合重組邁出新步伐。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啟動非時政類報刊轉企改制,省及全部省轄市被評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地區”。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民基本醫保制度基本形成,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藥品零差率銷售實現全覆蓋。啟動省直管縣體制試點,推進鄉鎮機構改革,深化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試點。

著力保障改善民生,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五大保險均超額完成全年任務,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試點縣(市、區)達到67個。財政支出進一步向民生傾斜,其中33項民生工程投入468億元,比上年增加123億元。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42.9萬套,基本建成20.5萬套。實施4l項免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95%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現標準化建設。

建設“三個強省”,安徽省的決策者提供的路徑是:立足省情,努力走出新路,實現穩中求進、好中求快,不斷把科學發展引向深入。

更加突出改革開放,走出中部地區科學承接、跨越崛起的新路子。安徽省將更加自覺、更加主動深化改革,努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突破,為科學發展營造良好體制環境。

更加突出創新驅動,走出資源型產業大省結構優化、轉型升級的新路子。堅持把自主創新作為結構調整的中心環節,全面提升產業素質和核心競爭力。

更加突出統籌發展,走出農業大省城鄉一體、區域聯動的新路子。以行政區劃調整為契機,優化中心城市戰略佈局,促進合肥經濟圈和皖江城市帶聚合發展,推動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范區建設,加快皖北振興步伐,加大對大別山區等片區的扶貧開發力度。

更加突出人才優先,走出人口大省素質提升、科教興皖的新路子。安徽省將繼續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大力發展更加均衡的基礎教育、更具特色的職業教育和更高質量的高等教育。

更加突出富民導向,走出發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諧發展的新路子。安徽省將全面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規劃,突出抓好就業提升、創業富民、民生普惠、財富增值“四大工程”。

一個經濟繁榮、生態良好、台中坐月子中心費用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正向我們走來!

致力科學發展建設美好安徽

安徽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寶順

近年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宏觀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我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國傢促進中部崛起和擴大內需戰略機遇,凝心聚力,開拓創新,奮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011年,安徽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5110.3億元,增長13.5%;財政收入2632.8億元,增長27.6%;固定資產投資12126億元,增長27.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01億元,增長18%;出口171億美元,增長37.6%;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18606元、6232元,分別增長17.8%和17.9%,邁入瞭科學發展、全面轉型、加速崛起、興皖富民新階段。

一是堅持轉型發展,著力培育核心競爭優勢。牢牢把握自主創新核心環節,立足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和國傢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兩大戰略平臺,紮實做好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工作,啟動建設合蕪蚌人才特區,謀劃推進一批新型產學研實體,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去年全省國傢級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分別達25傢、1335傢,均居中部首位。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重點圍繞電子信息和傢用電器、汽車和裝備制造、材料和新材料、能源和新能源、食品醫藥、輕工紡織、現代服務業和文化產業等八大領域,集中有限資源,強力持續推進,著力培育一批在全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主導產業。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7062億元,增長21.1%;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達4132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16.4%。

二是堅持固本強基,著力增強發展支撐能力。安徽基礎較為薄弱,歷史欠賬較多,擴大有效投入是加快發展的關鍵之舉。我們堅持把中央精神和安徽實際緊密結合,搶抓政策和市場機遇,堅持不懈擴大有效投入,上馬瞭一大批強基礎增後勁管長遠的重大項目,辦成瞭一批多年想辦而沒有條件辦的大事。2007年至2010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35%以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60%以上。目前,外通內暢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初步建立,淮河流域防洪保安能力切實增強,江淮安瀾目標基本實現,發展基礎和條件顯著提升。

三是堅持統籌理念,著力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毫不動搖抓好糧食生產,加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力度,大力發展現代農業,2011年糧食總產達313.5億公斤,連續8年豐收、6年創歷史新高,農產品加工業產值5061億元,增長50.2%。主動順應城鎮化發展規律,把培育壯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擺在優先位置,建立健全市縣兩級科學考核評價體系,平穩順利實施巢湖行政區劃調整,引導各地走各具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目前,皖江城市帶發展勢頭強勁,皖北地區發展速度持續多年高於全省,皖南和大別山區綠色優勢不斷彰顯,多極支撐、共同發力的區域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四是堅持改革開放,著力激發發展活力動力。實踐證明,誰能在改革開放上領先一步,誰就能在加快發展上優人一籌。我們始終堅持市場化的改革取向,緊緊抓住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勇於創新,大膽實踐,在政府職能轉變、城鄉統籌發展、市場主體培育、地方金融建設、社會管理體制創新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為科學發展營造良好體制環境。充分發揮內陸開放前沿的區位優勢,深度融入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紮實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更加註重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全面提升對外開放層次和水平,2002年以來累計到位省外資金2.3萬億元,外商直接投資223億美元。

五是堅持富民優先,著力提高群眾幸福指數。按照積極而為、量力而行的要求,探索以項目化手段、工程化措施發展民生事業,創造性實施民生工程,2007年至2011年累計投入財政資金1321億元,普惠全省6000多萬城鄉居民。增加居民收入是保障改善民生的基礎,啟動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規劃,突出抓好就業提升、創業富民、民生普惠和財富增值四大工程,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十一五”期間,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3.3%和14.9%。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組織開展“五級書記帶頭大走訪”活動,建立健全密切聯系群眾的長效機制,暢通群眾訴求渠道,積極化解和預防社會矛盾,確保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未來一個時期,是安徽大有可為的黃金發展期,也是轉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將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真貫徹中央各項決策部署,牢牢把握主題主線,堅持穩中求進、好中求快,加快建設經濟繁榮、生態良好、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努力打造加速崛起的經濟強省,奮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力爭“十二五”時期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城鄉居民收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和服務業增加值翻一番,實現速度與質量、結構與效益、發展與民生的有機統一。努力打造充滿活力的文化強省,充分發揮文化體制改革領先優勢,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提升安徽文化的軟實力和影響力。努力打造宜居宜業的生態強省,按照生態環境優美、宜居宜業宜遊的要求,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使江淮大地山更青、水更綠,成為全國重要的旅遊休閑基地和創新創業高地。

多極支撐推動快速崛起

——訪安徽省發改委主任張韶春

本報記者白海星文晶

記者:在安徽全面轉型加速崛起的進程中,如何協調區域經濟發展?

張韶春:今後一個時期,是安徽全面轉型、加速崛起的關鍵時期,必須把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立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緊緊抓住國傢進一步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推動經濟佈局逐步從沿海向內地延伸的戰略機遇,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進一步完善區域發展思路和政策措施,加快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區域發展新格局,構築推動安徽加速崛起的多極支撐。一是推動皖江示范區率先崛起。充分利用好國傢賦予的先行先試權,以產業承接為抓手、城鎮發展為支撐、生態建設為保障,努力把示范區建設成為新興的現代產業密集區和城鎮密集帶,打造引領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長極。二是加快皖北發展步伐。把皖北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省市縣聯手、南北合作共建,推進產城融合、一體發展的現代產業園區建設。抓住皖北地區納入中原經濟區規劃范圍的機遇,加快建設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發展先行區,不斷縮小皖北地區與全省平均發展水平的差距,形成推動安徽崛起的新支撐。三是促進合肥經濟圈一體化。以建設合肥區域性特大城市為核心,深化區域合作,加快推進經濟圈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保、市場體系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發揮聚合效應,形成整體優勢。四是支持皖南和大別山區加快發展。堅持綠色發展、生態保護、扶貧開發“三位一體”協調推進,實施大別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深入推進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范區建設,提升安徽文化品牌影響力與綜合競爭力,把資源和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和經濟優勢。五是推動縣域經濟再上新臺階。進一步擴大縣域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深化省直管縣改革試點,大力發展非公經濟、園區經濟、特色經濟,推動產業集聚和企業集群發展,著力打造一批經濟強縣,不斷提高縣域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記者:安徽在機制上如何促進和保障區域經濟發展?

張韶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關鍵在於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體制機制,真正把省委、省政府的戰略舉措轉化為各地各部門的自覺認識和行動。要進一步完善政府目標考核體系,突出分類指導和科學發展、加快轉型的導向,引導各地走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子。要加快建立合肥經濟圈和南北對口合作機制,協調推動政策落實和重大項目實施,拓展合作領域、深化合作內容。要探索建立有利於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體制機制,按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推動各地按照主體功能的定位實現科學發展。

宿州市——“三化同步”協調共進

本報記者文晶

“俺和兒子現在都在鞋業產業城工作,7畝多耕地也流轉給瞭種植大戶,除瞭俺爺倆在鞋廠裡拿工資外,傢裡每年還有好幾千塊錢的土地租金收入,眼瞅著一入秋就能住上樓房,俺們也算是城裡人瞭!”傢住安徽省宿州經濟開發區五裡村的張老伯,站在曾經的傢門口——現在的“和諧苑”安置小區,看著即將入住的漂亮樓房喜出望外地講述著。

近年來,宿州市按照“整體承接—產城一體—三化同步”的總體思路,充分發揮自身在原料、市場和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比較優勢,以整體承接鞋業產業轉移、打造現代制鞋產業城為突破口,著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發展。

宿州抓住產業轉移的機遇,瞄準轉移規模大、帶動能力強、市場空間廣的產業,做大做強紡織鞋服、煤電能源、化工建材、裝備制造等一批符合宿州特點的產業,努力打造產業集群。目前,該市一期10平方公裡的中國現代制鞋產業城入駐項目已達50多個,協議引資約120億元,帶動3萬多人就業。隨著大企業、大項目、大產業的紛紛落戶,宿州工業經濟駛入快車道。

產業的不斷成熟,催熱和拉動瞭宿州的城市建設。以園區為載體,以產業為紐帶,以人口為支撐,產城一體化推進正在成為皖北工業化、城鎮化的有力“推手”,吸引農民工進園區打工,在城市安傢。宿州先後規劃建設瞭7個產業園項目和14個市級鄉村工業園,實現工業化、城鎮化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協調推進。

工業化、城鎮化協調推進,推動瞭土地向規模集中,為發展現代農業創造瞭條件。在宿州帝元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園裡,“物聯網+互聯網+物流網”將實現“三網”融合,帶來農業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和采購方式的重大變革,更多農民將成為新型農民,大大減少農業的土地和勞動力等要素投入,不僅提升農業效益,也有利於生產要素向工業廠區和城鎮流動。

“三化同步”、協調發展,讓宿州看到瞭突破發展新希望。在2011年度安徽省主要經濟社會指標考核中,該市綜合排名位居全省第六。

滁州市——產業轉移方興未艾

本報記者文晶

陳宏兵是安徽揚子地板股份公司的老員工,傢在滁城郊區。談起這些年的變化,他感觸頗深。他幾年前在外地打工賺錢時,月收入才1500元左右,而且漂泊不定。如今在本地就業每個月工資3000多元,還可以照顧到傢庭和農田,日子比以前好多瞭。梁月政是陳宏兵的“90後”同事,在公司當統計員,去年剛從南京畢業來到滁州。“滁州這幾年發展速度非常快,承接轉移示范區建設讓滁州充滿瞭生機活力,這裡的工資水平不比南京低,相信以後會越來越好。”梁月政說。

滁州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重要一翼。“面對這一重大歷史機遇,我們堅持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充分發揮區位、資源和環境優勢,按照‘承接是主題、轉移是核心、示范是目的’的總要求,高點定位,高效承接,快速推進。”滁州市委書記江山說。

兩年多來,滁州市以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堅持引資引智引研結合,同步推進產業、資本、技術、人才承接,全力推進承接產業轉移的新型產業園、緊靠南京的城市新傢園、吸引東部的魅力後花園建設,取得顯著成效。2011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850億元,增長14%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80億元,增長23%。固定資產投資、地方財政收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等位居全省前五位,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全部進入全省前列。

在增強承接能力上,滁州以工業園區為載體,著力打造承接先進制造業的平臺。2011年,滁州市14個國傢和省級開發區新增開發面積40平方公裡,總面積達180平方公裡;園區累計實現稅收25億元,增長50%以上。同時,積極創新園區建設模式,與南京、蘇州以及企業等共建園區,打造承接互動式轉移的平臺,目前已開工建設25個。

今年以來,滁州市深入開展“大滁城”建設提升年、示范區建設突破年和城鄉統籌推進年三大活動。據統計,全市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3%,規模工業增加值增幅達19%,實現瞭難得的逆勢增長。

黃山市——青山常在碧水長流

本報記者文晶

作為我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新安江流域的水質和生態環境備受關註。新安江發源於黃山市,是黃山人的母親河,也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由此,黃山也成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戰略水源地。

多年來,為瞭新安江流域青山常在、碧水長流,黃山市做出瞭巨大努力。近些年,黃山市對新安江進行瞭大規模的綜合保護治理。該市投資13.85億元,建設瞭中心城區至花山謎窟景區約10公裡的新安江綜合保護治理工程,形成瞭屯浦歸帆、徽風水街等十大節點景觀。

去年以來,黃山市以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為契機,進一步推進新安江流域水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有關單位編制瞭《安徽省新安江流域水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規劃》(2011-2020年),重點圍繞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民生保障、科技支撐、預警和監管體系等6大領域,加速推進新安江流域綜合保護治理,總投資額將達1600億元。




黃山市還專門成立瞭新安江流域生態建設保護局,一系列重大舉措正在台中產後護理之家推薦有條不紊地落實。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共實施試點項目99個,累計完成投資14.8億元,重點推進瞭農村面源、工業點源、城鎮污水處理、河道整治等方面的污染治理工作。同時,還對新安江上遊重點河道實施瞭河道疏浚、生態修復及水土流失治理,完成瞭新安江流域水環境管理平臺一期建設。新安江流域生態建設保護局局長聶衛平告訴記者,為保一江碧水,黃山市在全省率先完成淘汰落後產能工作,關停淘汰污染企業150多戶,整體搬遷工業企業70多傢,優化升級工業項目290多個。

為瞭實現保護、發展、惠民三大目標,黃山市正在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新安江流域特色的生態、文明、富裕之路。如今的新安江流域是我國水質和生態環境最好的江河之一。據環保部門監測,黃山市新安江流域地表水水質達標率為100%。



(來源:中國台中產後護理機構經濟網—《經濟日報》)



本文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arrow
arrow

    tfkjyna9y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